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表示,现在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最好时期;着力解决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问题;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建设。
在国际板基础上,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16年4月19日推出了人民币“上海金基准价”定价机制,引起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这是中国黄金市场国际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借助于亚洲的时区、人民币定价的特点和上海自贸区的条件,“上海金基准价”将更好发挥黄金市场人民币价格发现功能,提升人民币黄金市场活力,对加快推进黄金市场国际化、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并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也是逐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的过程,是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国内经济金融日益暴露在国际经济金融风险中的过程。
普惠金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初我们重点关注信贷的可获得性,它的原因就是银行业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中长期占有优势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重视审慎监管和机构监管,往往把监管与促进行业和机构发展混在一起,而对金融机构行为,特别是不规范的行为监管不力,个别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投机、欺诈、贪婪、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些监管政策和措施从不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并且,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处于升级换代之中,监管的滞后和官僚主义的结果必然以消费者的损失为代价。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门槛,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金融交易活动中,变成金融消费者。互联网金融时代更加有必要关注和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日前,焦瑾璞教授出席中国互联网大会之普惠金融大会。下文展示演讲全文,演讲主题为“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讨互联网技术在货币领域的运用,以及数字货币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使边远贫穷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到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普惠金融本质是发展问题,既需要拓展广度,也需要拓展深度,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民众的金融体系。中国现在面临发展普惠金融的良好机遇,应从基层开始,注重创新,从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再到机制和体制创新方面去努力。当然,发展普惠金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还受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15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系统要努力健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监督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面完善金融消费纠纷投诉受理处理机制,持续深化金融消费者教育与宣传工作,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继续加强调查研究与国际交流,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争取按既定规划实现整体工作目标。
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必然要求。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培育期和生长期,公众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认知还有待提高,金融机构习惯于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意愿不够强烈。此时正是金融风险集聚和高发阶段。未来对于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将成为重中之重。
现在我们的小微金融,特别是未来的一些微型金融机构,包括民营银行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我们要努力使小微金融上台阶。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是我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对维护我国金融稳定、提升金融业整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移动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机构监管的形式相对而言已经捉襟见肘,监管部门应该更多地转向消费者保护、行为监管以及产品监管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与监管方式创新相结合,共同为移动金融这片普惠金融新高地撑开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移动支付要应用、要创新,带动移动金融业务快速发展,要鼓励创新并尊重市场选择。
随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发展,金融混业趋势越发明显,金融控股集团快速发展,各类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当前金融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技术创新和移动支付是普惠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要想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加强金融消费的权益保护,首先必须进一步改革监管框架。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既需要拓展广度,也需要拓展深度,要建立一个惠及所有民众的金融体系,共享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势必进一步“下沉”,互联网金融对终端客户的渗透也日益凶猛,小贷公司惟有在“最后一公里”客户的开拓和防守上深耕不辍,兴许才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普惠金融已在在国际社会的共同推动下从框架性理念上升为金融发展战略,这项系统性工程完工,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诚然前路艰难,但为了更好地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普惠到千万民众,我们只往有经处去罢!
中国金融信息网简介┊联系我们┊留言本┊合作伙伴┊我要链接┊广告招商┊Copyright © 2010 - 2021 cnf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信息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153号 京ICP备1904822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6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616号